法律咨询热线:13696921382
首页
律师简介
行业动态
法律法规
员工工资
劳动保障
劳动保险
法律咨询
联系方式
首页 > 律师文集 >

劳动就业

行业动态法律法规员工工资劳动保障劳动保险劳动合同工伤保险办案札记工伤鉴定劳动就业劳动安全用工制度养老保险精神损害医疗事故工伤赔偿合同赔偿国家赔偿
搜索律师文集
关键字
法律援助
电话:13696921382
联系人:孙华
福建 厦门

弃档,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

添加时间:2015年10月28日   来源: 厦门民事代理律师     http://www.xmmslaw.com/
早在延安时期,党为了考核干部,尝试设立了人事档案制度。在1949年建国后,得到全面推广。那时的档案不仅是一个人的履历记录,而且还是政治生涯的体现,其中“政审”是最主要的一项。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劳动力市场形成,档案的功能才逐步演变成个人的“职业记录”, 档案开始为就业服务。曾几何时,作为记录个人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对个人是何等神圣。然而到了如今,随着人才频繁流动,传统的人事制度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遗弃档案”者越来越多。

据各地人才交流中心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难道以往作为身份象征的人事档案,如今真正成了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吗?“弃档”这一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一)

近年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人们的户籍观念不断淡化的同时,另一个身份的象征——记录着个人成长之路的人事档案,也被一些人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资料显示,哈尔滨市人才交流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仅去年就有2000多份被哈尔滨籍大学毕业生“遗弃”在全国各高校的档案,被学校寄往该处代管。

据了解,除了被大学生遗弃的档案外,大量流动性人员的“无主”档案数量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黑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代管的1.2万余份档案中,有2000多份档案的主人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对自己的档案不闻不问了。

从黑龙江大学毕业后一年内,小唐一连换了3份工作,档案现在放在哪里,她一无所知:“反正从没见过档案的面儿,找工作也用不着,更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放在哪里也无所谓了。”据小唐说,她曾问过公司的同事,发现至少有一半人不知道自己的档案在哪里。

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数据表明,其所代理的5万余份档案就有1.5万份被遗弃。这些被主人“遗弃”的代管档案,最长的已有近10年无人理睬。

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目前大约有40万人处于人档分离状态,仅中关村至少有10万没有户口的大学生在各家公司工作。他们由于受到指标限制,只能把户口和档案留在原籍,同时因为时间、经济等原因放弃了档案。在他们眼里,档案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是该市流动人员档案保存量最大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截止到目前,该中心为保管的档案数量在12万份左右。

据档案社会管理中心主任邓丹宇介绍,12万份档案中,真正属于无从查找当事人的“死档”大约有400多份。更多的是那些“弃档”者,即很长时间对自己的档案不闻不问。

近年来,弃档的人越来越多,大约占到总数的10%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弃档原因是出国或者到外地工作。

据最新的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700万深圳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579万人。这些非户籍人口是被深圳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巨大张力吸引过来的。他们并没有发生户口迁移,因此,记录着他们从中学开始的不同时期工作轨迹的档案也被尘封在内地的某个角落,不被人记起。

在四川成都市人才中心代管的档案中,就有1/5的档案成为没人要的“死档”,存放时间最长的已达15年。四川省有关部门估计,该省的人才“死档”已超过20万份。

(二)

60万弃档族遗弃档案到底为哪般?记者调查得知,可有可无、调档难、有人管着、自揣方便是最主要原因。

广州市南方人才交流中心管委办王世华主任认为,档案的作用越来越弱化是“弃档”增加的最大原因。

在广州,因私出境已经开始不用政审了,持户口本和身份证就能办理护照。再如职称,目前社会化的资格考试越来越多,职称已不是证明人才能力的惟一标准,申报职称评审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社会上各种资格证认证,只要你通过考试就可以拿到资格证书。

在广州某it咨询公司工作的赵女士早已是弃档一族,在她转战了四五座城市、近十份工作之后,赵女士对于自己的档案下落一脸茫然,思考了半天也说不出来。反问记者“背着档案的包袱,又有什么用呢?”

张碧在北京中关村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他和许多漂一族的年轻人一样,对档案很漠然,认为无所谓。“有什么用呀?理它。除了交钱没有任何用处。在外谋职带上毕业生及相关证书足矣。”

小马,广西人,现是一家广州民营学校的外语老师,对自己的档案已经多年没有理会过了。1994年大学毕业的小马,按照学校分配,到了当地一个偏僻的小镇教书。不久,不甘寂寞的小马一边另谋生路,一边毅然辞掉了学校的工作。但由于所签合同并未到期,要调走档案需交近万元的违约金。当时小马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想想才干了几天平白无故要把一大笔钱赔给别人,很不忿。过了几个月,小马另外找到一份在书店的工作,好在新换的单位也不强求调档,事情就这么一拖再拖,过了四五年。

突然有一天,原来的学校打来电话,下达最后通牒,原来的合同期已到,给了一个限期必须来领档案。小马早已背井离乡来到广东,在深圳的某家外资企业当翻译,他更加感档案可有可无,一口就回绝了对方。

在外面打拼多年的小马说,“商业社会谁看你的档案,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只要你有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谁管你档案里得多少分,是优是良。”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学生毕业后另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档案在他们眼里已经成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调档被卡,就干脆遗弃档案。

“死档”数量增加的原因,除了人们认为无所谓和麻烦外,一个重要的心理就是,用的时候再说,反正放在人才服务中心或原单位也没人敢毁掉。“档案不能随便销毁、故意丢掉,所以清理‘死档’常常令存放档案的单位和中介机构都头疼不已,即使永远不来交费甚至死亡,都得保存好其档案,没办法。”人事部全国人才交流中心档案室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也就是说,在人才机构,就算档案当事人不来办理相关手续,其档案还得妥善保管,人才机构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先保管,什么时候如果人找来了,补齐代管费用及相关手续后,再提供人事服务。”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自然懒得去理睬它了。

“存档案费的前提是提供服务,我觉得现在用不着这些服务,我当然难有心思搭理档案的事情。”家住西区的霍先生胸有成竹地说:“一旦要使用到这些人事服务,我马上去找自己的档案。就像前两年北京买公房的时候,因为要计算工龄,很多人只好回到人才中心开证明,同时也补交了拖欠的存档费。”

许多人认为,无论档案放在哪里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反倒不如放在自己手里省心,有什么事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完成。

从黑龙江来北京工作已经五年的张守和女朋友安渊,这一阵正在北京大学报考专升本,在学校要求提供大专毕业成绩单时,从书包里拿出两个档案袋,取出成绩单复印后交给老师。“我们的档案从大学毕业一直在我们自己手里,基本没什么用,也没人过问,即便用上这不还挺方便。你看许多档案在外地的同学因无法尽快提供成绩单失去了机会。”张守得意地说,“到时候,本科毕业再把成绩单、毕业证、学位证也放进去,没什么不好。”

北京大兴清源小区的吴先生3年前从原单位跳槽后,就一直将档案“揣在自己身上”。据各地人才服务中心的人士介绍,把档案揣在自己身上的人也不少。

(三)

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弃档族”或“自揣族”,已是普遍现象。档案真的没什么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尽管目前档案的作用削弱了不少,但在某些时候,比如考研、出国、开结婚证明等都需要到档案所在地盖章。此外,档案还涉及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原来就没拿档案当回事儿,结果耽误了自己评职称”,在四川成都某单位工作的小刘颇为苦恼地说。小刘大学毕业4年了,档案一直自己拿,未往单位交,结果今年单位开始评职称,因为档案没有在单位,手续不全,只能比同时毕业的同学晚评一年。

小王前年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在家乡工作的男友也辞去工作来到她身边。因为原单位不放人,男友的档案就被扣在了那里。男友开始对此不以为然,可后来就遇到了麻烦。两人打算今年春节出国旅游,可要办理护照时,才知道需要档案所在地的主管部门盖章。“来回折腾一趟不说,我都走了好几年了,人家愿意给我盖这个章吗?”而某女大提琴手更是因为离开了原来的单位后,档案转到人才市场。10年之后,她突然又跑到人才市场,说是现在国外的一个艺术团体想邀请她去,但在出国这个节骨眼被卡住了,尽管她其他什么证书、奖状都有,但没有人事档案。有关专业人员查看了她的人事档案,发现按照她的工龄本来可以评上二级演员的职称,但由于10年里对档案不闻不问,只能照原来的三级演员的职称给她盖上公章,这才圆了她的出国梦。“我真是后悔当时为什么那么不在意档案,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烦心事。”

“在目前的社会制度下,档案还是有其重要性的。”在某单位负责档案工作的陈女士说。

现在,大学毕业生“弃档”现象越来越多。档案对人的“决定性”作用的弱化,是社会生活中可知可感的重要进步。人事档案的一些功能在淡化,但档案不会成为“留用都不是”的“鸡肋”。据业内人士介绍,档案毕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情况。看来,对于一些人来说,人事档案只能“人档分离”,还不能完全丢弃。

因而,有关人士提醒广大毕业生,一定要“善待”档案,即使毕业后落实不了接受档案的单位,也最好把档案放到人事部门的人才交流中心委托管理,以免日后给自己带来麻烦。

(阿晖)



首页 | 律师简介 | 专长领域 | 律师文集 | 相册影集 | 人才招聘 | 法律咨询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All Right Reserved

厦门民事代理律师


All Right Reserved Copyright@2024 版权所有 法律咨询热线:13696921382  技术支持: 大律师网